6月2日,由我蘑菇tv网页人文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东北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主楼八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为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视角。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王德威,美国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杰,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季进,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高蘑菇tv网页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秦曰龙,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写作中心主任梁海,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武兆雨,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徐可等专家学者;蘑菇tv网页副蘑菇tv网页长彭太以及100余名师生参加研讨会。国内外顶尖学者齐聚论坛,共襄学术盛举。

彭太在致辞中代表蘑菇tv网页对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向长期致力于东北文化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同时介绍了我蘑菇tv网页近年来的发展及开展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和专业学术团队建设情况,并祝愿此次论坛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凝聚成高度共识。

张学昕表示,此次研讨会是2023年在蘑菇tv网页举办“文学东北:审视与展望”论坛的延续,与会嘉宾作为海外顶级专家学者,特别关注东北文学文化的发展,必将对东北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蘑菇tv网页的学科建设助力。
研讨会主旨发言阶段由张学昕主持,专家学者们围绕东北文学的当代性、全球视域下的边地经验、语言形象、冰雪书写等议题对文学东北进行审视与展望。

研讨会首先从边地出发探讨了文学东北的当代性。王德威指出,边地文学不仅是边疆、政治、经济地理的边界,更有垦殖族群文化经贸的情境,是一种畛域化的心理闳域,甚至是想象时空的投射。考察边地的纵向历史、现象、思辨脉络,是华语边地研究的潜力所在;文学东北的当代性是迁动不同国家历史的关键词,当代指向与时俱进,日新又新的机动性。当代文学理应首尾开放,展现历史进程中每个稍纵即逝的刹那。我们要勇于站在当下边界总结出文学的当代性。

宋伟杰作了题为《世界中的东北》的主旨发言,向与会者展示了不同语系作家的文本,引经据典地描述了世界语境中的东北文学与文化,案例式地探讨了“何为东北”“如何在世界文化中探讨东北文学与文化”的问题。
研讨会还对全球视域下的边地经验、语言形象、冰雪书写等议题进行探讨。季进以《东北故事集》涉及创伤后遗症的问题,进而阐述了全球视域下的边地经验书写。秦曰龙谈到生活在东北二十多年看到了东北形象由负面到正向的变化,由过去文化不高的观感到客观幽默的陈述、由量变到质变,东北人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形成文化自信。最后提出思考:历史文献塑造了东北形象,我们东北人通过自身塑造准确传达出东北形象。徐晓杰以《额尔古纳河右岸》阐释为例,探讨冰雪书写的四维间性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提出“冰雪文学”以寒冷地理物质为基底,通过低温截止重构叙事逻辑,形成“自然物质—文化记忆—哲学思辨—精神美学”的四维交互体系。

梁海提出“新工业美学”打破了地方文学的刻板印象,从个体破碎感官中汇聚出集体的记忆。蒋红艳阐述了东北文学在地理空间的沉思帜⒐絫v网页羁陶瓜至硕陨;挠锹怯胪聪,呈现出对权力错位的深切无奈与不甘;映现出个体在命运无常面前的挣扎与绝望。武兆雨和徐可分别从当代东北经验的多元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探寻了东北文学的精神图谱,丰富了研讨会的议题维度。
会议期间,彭太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深度研讨。聚焦于更高层次的学术发展与蘑菇tv网页际合作:探讨了国内外高蘑菇tv网页间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东北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深化交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可能性;围绕区域国别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方向的建设思路、特色凝练以及跨学科融合展开深入讨论;向专家求教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申报经验;探讨了如何搭建更有效的国际化、常态化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持续繁荣。最后强调了文学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与广阔前景,以产生更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该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创新思考,更通过蘑菇tv网页际之间的深度研讨,为未来的蘑菇tv网页际合作、学科交叉融合与重大项目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致力于推动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助力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文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李韦函)